
圖為新型數控雕刻設備 (聶妍曉 攝)
“如果要驗證這種機器好不好用,你甚至可以馬上給自己拍張照片,然后輸入它的電腦系統,啟動雕刻程序,等刻出來之后,看到底像不像你自己。”在惠安縣涂寨鎮(zhèn)的靈山機械基地,涂寨鎮(zhèn)黨委相關人士笑著告訴記者,通過引進處于國內領先水平的數控雕刻技術,石雕產業(yè)逐步走上依托機械化的轉型升級之路。
引進科研成果設備成本減半
走進寬敞明亮的廠區(qū),閩峰數控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方振華指著即將安裝調試的機器設備告訴記者,這是香港科技大學機電科研所的科研成果,公司花費600萬元引進技術。據其介紹,“雕藝要精湛、形象,核心在于雕刻設備的機械精度和軟件精度,這次引進的技術設備達到0.005毫米的精度,在國內屬于領先水平,本地石雕業(yè)將進入‘精雕細琢’時代。”
“這種設備可一次性雕刻長度達到5米的龍柱、人體造型等立體石雕,而且自動化程度很高。”閩峰數控的董事長胡錦峰告訴記者,工人甚至只要把備好的石料送進雕刻機的操作臺,啟動雕刻程序,就可以等著從操作臺的另一端裝卸雕刻完好的成品。
“香港技術,本土制造,石雕機械走上了一條國際化的產學研聯合之路”,方振華告訴記者,國外同等科技含量的設備一套要一百多萬,國內目前自主生產的設備只適用于平面浮雕,對龍柱、人體雕像等立體造型的雕刻并不擅長,而通過引進香港方面先進的科研成果,在惠安本地進行裝備制造,節(jié)省了一半以上的設備成本,有利于這一新技術在石雕產業(yè)內的推廣運用。
15天的工程3天可完成
“按照傳統的生產進度,雕刻一個高度1.8米的人體塑像,大概需要15—20天,如果采用數控雕刻,只需要3天左右的時間就可以完成,更重要的是,一個工人可以同時操控5組機器”,榮發(fā)石業(yè)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榮佳告訴記者,這種自動化的數控機械雕刻,極大地節(jié)約了勞動用工數量。
“現在雕刻一對3米長的龍柱,四個工人進行分工協作,還要大概兩個月的工期,光工人工資就需要3萬多元;而采用數控雕刻的話,兩個刀頭十天時間就可以加工完成一對5米長的大龍柱。”據胡錦峰介紹,石雕行業(yè)的主要成本在于雕刻工人的薪水開支,平均日薪已經超過350元,而采用數控雕刻的話就可以節(jié)省三分之二以上的成本。
“工作效率還只是以雙刀頭模式下的雕刻速率計算的,下一步我們將在此基礎上進行技術改良,研發(fā)多刀頭同步雕刻的數控設備,以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節(jié)約用工成本。”在廠區(qū)的裝配車間,方振華補充道。
雕刻技藝不會再失傳
“采用數控雕刻之后,改良了工作環(huán)境,減小了勞動強度,可以吸引更多的大中專人才進入這個行業(yè),解決了石雕行業(yè)后繼無人的難題。”胡錦峰告訴記者,傳統的石雕生產飽受粉塵的困擾,雕刻過程中產生的石粉既污染環(huán)境,也給雕刻工人帶來不便,而數控雕刻全程用水浸泡,雕刻拋磨產生的石粉都沉淀在水中,并經由專門的設備進行回收處理,不會漂浮到大氣中污染生產車間環(huán)境。
“人們正常說話的聲音大約75—80分貝,而我們生產過程的聲響也可以控制在80分貝以內”,方振華透露,噪音問題也基本得以解決。
“最核心的價值在于,它使得雕刻技術不會失傳在老藝人手里。”惠安縣委相關人士告訴記者,數控雕刻通過軟件輔助,可以將傳統工藝四種分工不同的技藝“一肩挑”,一氣呵成塑造出栩栩如生的雕刻作品。
創(chuàng)新 從授“魚”到授“漁”
企業(yè)要成長,核心競爭力要增強。在創(chuàng)新轉型中創(chuàng)造新優(yōu)勢,這是泉州企業(yè)的必然選擇。
今天,先進技術、設備、工藝,正在引發(fā)泉州優(yōu)勢傳統產業(yè)的生產性革命,閩峰數控科技有限公司只是泉州企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的一個縮影。
有句古話,叫做“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意思是給人一條魚充饑,只能管一時,不如教人如何捕魚,可以管一世。也就是說傳授給人既有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學會”不如“會學”。
如果把閩峰數控科技有限公司等創(chuàng)新利用技術成果,比作一條條活蹦亂跳的鮮“魚”,那么數控雕刻解決了石雕行業(yè)后繼無人難題,則是另外一種“漁”,它是釣魚的魚竿魚線,它讓泉州企業(yè)深諳一個道理:學會創(chuàng)新方法,懂得“漁”就何患無“魚”!
從授“魚”到授“漁”,雖僅是一個字的變化,但我們看到的是泉州企業(yè)轉向先進制造業(yè)、高附加值行業(yè)的新探索,它帶給我們的不只是技術上的創(chuàng)新,而是敢為人先、先行先試的思想變革。